独家专访 | 一位喜欢坐地铁的医者“佐罗”
作者:刘海涛|2017-03-09 09:16
跟王主任见面的时候,他刚查完房,身上的白大褂让王主任看上去非常精神。王主任态度很和蔼,眼睛炯炯有神,从王主任的谈吐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对于完美的追求与对于极致的挑战。
苦涩的博士生活
2008年至2011年王主任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读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南方医院副院长、南方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漆松涛教授,期间在神经外科临床尤其是鞍区病变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学习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王主任在博士阶段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困苦。2008年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博士课题研究,王主任决定脱产进行博士学习,没有工资,没有奖金,每个月收入只有国家补助的三百块钱,其余全部都要靠妻子资助。而这时候王主任的妻子孩子都已经来到北京,只有自己一人在广州,这就意味着王主任要独自一人承受生活与学习的重担,面对生活琐事与风风雨雨,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承担。
王主任的博士课题非常有难度,涉及领域的研究者甚少,能够得到文献参考也非常有限。为了能够按时高标准的完成实验进度,王主任那时候经常熬夜,基本两点之前没睡过觉,然后第二天六点钟起床,查文献,做实验。然而这些辛苦对于王主任来说都不算什么,最让王主任头疼的还是充满未知的实验进展情况。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更无需说科研实验的过程,因为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更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心里的压力与彷徨无法诉说,只能一个人咬牙承受。而这时候,王主任对于家,对于妻子孩子的思念就更加的浓厚。为了排解思念情愁,王主任当时写了一首小诗,其中一句话是这样的,现实中最不忍的就是我在这头,妻儿在那头(指京广线铁路),很多王主任的朋友读后都潸然泪下。
博士阶段王主任主攻神经应用解剖领域,研究颅内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要想得到可靠的结果,必须要收集大量的干性颅骨标本,只有大量的标本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这对于当时的王主任挑战很大,因为这需要他到全国各地高校或研究所的解剖教研室调研收集,而其他地方的解剖教研室也不一定有。所以,王主任利用各种资源,跋山涉水,深入挖掘,最终从全国各地收集了530例干性颅骨样本,为后期的实验顺利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主任的辛勤汗水没有白费。王主任在国际上首次将颅内鞍区重要解剖结构“蝶鞍侧壁窗(LBW,lateral bone window of sellar turcica)”从临床应用解剖和手术学角度进行命名和描述并得到国际行业内认可,相关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杂志上。
从广州到北京
2011年王主任来到北京,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央保健局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任直教授,期间着重对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进行研究和学习。
终于来到北京与家人团聚,这对王主任来说确是一件大喜事。但北京这个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以及高强度的博士后工作并没有让王主任有丝毫的松懈,反而是身上的压力更大了。
博士后要求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又不能荒废临床功力,所以王主任的时间必须更加高效地利用。王主任喜欢纸质的书香文墨,不太喜欢电子版的。阴雨天,小台灯,悠悠的茶香,轻缓的音乐,王主任特别喜欢在这种环境下看资料,读文献。因为时间紧,王主任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来读文献,他的兜里面都会揣着一些新的文献,可以随时读阅,甚至有时候在手术室,麻醉暂时没有准备好,还需要一些时间间隔,这一会儿王主任都能看一篇文献,“这是我跟咱们协和医院的马文斌副主任学的”王主任笑着说道。
现在王主任读的文献,看的资料,做的笔记已经一摞一摞,需要用麻袋装了。但每一篇王主任都不舍得扔,因为每一篇上面都写着王主任的想法,王主任的灵感,那红色的圈圈与标记,是王主任点滴的时间积累与岁月的痕迹。
王主任2014年来到航空总医院,在这里王主任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气息。“感觉我们这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干劲,一种做事拼搏的这种劲头,大家你追我赶,热情高涨。我加入这个集体,自己感觉也是充满了力量,要跟大家一起抱团做一番事业。”
王主任对于自己的手术要求很严苛,胆大心细,精益求精。“外科医生要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锐利,精准,不得有丝毫差错,这句话对于我们神经外科大夫更加贴切。因为神经外科手术风险大,所以要求我们操作的每一步,包括诊断方面,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手术当中,我们在显微镜放大数倍甚至十几倍下操作,我们的手抖动一毫米,实际抖动也会被放大数倍甚至十几倍,那损伤神经,血管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心细,同时还要胆大。”
虽然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是2014年成立的,但经过王主任与科室领导、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小有名气,运行床位170张,开放床位已经达到200张,是京北地区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京城六大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在这里,医生将病人视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几乎王主任所有的病人都有他的微信,可以随时跟他联系,咨询,逢年过节时也会互祝问候。王主任他们对于病人也是以心换心,朋友相待,热心帮忙,现在有好多医院病人出院了以后,需要再到医院来复印病例,因为报销要用,那王主任这边就跟自己的病人说,你们不要来了,大老远再跑一趟过来太不容易了,我们给你们邮寄过去。还有的患者出院带药服完以后,根据病情需要继续服用,王主任所在的科室基本都不让患者因为买药再跑一趟,他们会替患者在门诊挂号、交费、买药,然后给患者寄去。这虽然是一件件小事,但王主任对于病人的感情可见一斑。
因为住院的病人比较多,王主任跟大家的感情都非常好,忽然有一天哪一个病人出院了,虽然心里替病人感到高兴,但王主任心里也会有些不适应,感到空落落的,就是那种朋友离别的感情。
协和两年余的博士后工作,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深深地烙在了王主任的心里,对王主任日后的医生执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医院离家比较远,王主任每天要花约3个小时在路上。好多人不愿意坐地铁,早晚高峰,人群拥堵,空气不好,没有座位。而且像王主任这样的年龄与级别,坐地铁更是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王主任不仅不觉得坐地铁辛苦,反而坐出了乐趣。从家到医院,王主任都是做地铁,但这3个小时的时间王主任很喜欢,因为这属于王主任的“情怀时间”。 王主任会在地铁上写一些小诗,写自己的心情与感悟。王主任好多诗作是在地铁里面拼时间做成的,在地铁上灵感一起,即兴而作,就一遍过,不会在纸上修改,打草稿。王主任不是那种先酝酿,写个草稿,反复修改的那种,他基本都是当时写完了以后就直接发了。另外,王主任会在这个时间拍照,地铁中美好的一些东西,或者是能触动心灵感受的一些东西,王主任都会随手拍下,人间百态,世间冷暖,地铁里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啊。现在王主任已经有一批粉丝,追王主任的诗作与照片。但王主任很低调,他说“我是觉得这些事情很有意思,有意义,我喜欢用简单的语言与图片表达最丰富的感情”。
王主任作品赏析:
《父子情深》
《人去城渐空》
《进站》
发表评论0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