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不对艾滋病人说抱歉的主任——记地坛医院王克荣

作者:刘海涛|2017-03-07 17:33


记者手记:

  人们都在谈艾色变,而有这个一位主任,她手机里存储的几乎都是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她24小时开机等待艾滋病人与她对话,她热衷解决艾滋病患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她心系艾滋病患者,站在他们的角度,考量生命,考量尊严,她多年实践,总结了一套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她的足迹遍及中国几乎所有省份,十几年来培训艾滋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近万人。被艾滋病患者亲切称呼为“知心大姐”,她就是地坛医院王克荣主任。

        结缘是在2002年,那年王主任在贝利·马丁基金会的支持下去英国学习,就是这次学习,让她知道东西方对待艾滋病患者的诸多差异,从此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艾滋病的护理领域,做出改变,王主任学习了他们的护理模式,英国的艾滋病患者有自己的临床医生、 心理医生、护士,还有营养师、社工师、药师等等,是一个团队在为病人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模式,对王主任触动很大。从国外学习回来,王主任开始将护理工作扩延,开始摸索实践从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模式。

        王主任接受采访时谈到,很多病人会有自卑与自闭的心理,随着与病人的交流渐渐深入,她发现病人的一些心理负担主要来源于对于未知的恐惧,所以王主任一方面通过医生、护士、志愿者团队对其做一些相应的辅导,让其更多的了解艾滋,另外,强调医务工作者要真正从心里接纳病人,尊重病人,减轻其心理压力,树立阳光心态,将患者心理压力降到最低。这也体现了医学是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需要医生与护士倾注更多的热情、信念和救死扶伤的情怀。

        在艾滋病圈里,有这么一个现象,他们宁愿选择恶性肿瘤也不愿意选择AIDS。因为此病被标签化、污名化了,不仅是社会不接受,有很多患者自己都会否定自己,所以王主任希望通过这种综合护理模式,特别是心理与社区的关怀让病人能够接纳自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王主任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 32 年,手机里存储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24 小时开机,随时解答、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其电话成了艾滋病患者的求助热线,有很多病人给她发短信、打电话,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总是发不完的短信,家要问艾滋病患者为什么这么信赖她,得从他的一个壮举开始!和艾滋病一起吃盒饭,在采访中,王主任声情并茂地回想当年,是 2006 年有一次跟病人一起吃盒饭,病人说自己不吃肉,王主任就很自然夹过来自己吃了。这个病人当时就特别激动,说“王姐,我们家里人都做不到这样”,自此“王姐”这个名号也传播开来。

        王主任对于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关爱,是深入骨髓中去一种执著,他一直面对这个一个课题:如何面第一次知道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患者,王主任对此深有感触。得知自己阳性的结果后,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内向的一般会沉默、发呆、默默哭泣;外向则大哭、打闹、拍桌子、扬言跳楼自杀等等,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不是医院化验错了,自己怎么可能是呢。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两周多的一个急性心理应激过程,从抗拒、怀疑到慢慢接受。 很多人聊着聊着就哭了,而这些时候,王主任甘愿做疏泄的通道口,陪着病人失控的的情绪,同时还要理性的评估病人是否有自杀的风险。待病人平静后,再介绍艾滋的一些相关知识,慢慢走近他们的心,去用自己创建的模式去让这些患者存在或者的尊严和意义。

 采访结束时,王主任对于现在大家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情况表达了一定的担忧,她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跟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全国的艾滋疫情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作为普通大众,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洁身自好,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身边真的有艾滋患者的,希望可以接纳他们,不要把艾滋病妖魔化,把人妖怪化。


0 0

发表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发  表

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