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智慧与胆量并进

作者:王丽|2016-07-26 09:48

智慧:面对患者,懂得换位思考
 
身形消瘦的“条纹衣”阿姨站在助理护士一侧,年约50,那份克制自己不能表现在脸上的焦急,在我们看来,还是漏出了“破绽”。上一个病人一问诊结束,她便连忙让她的先生在周兵正前方的座椅上坐下。
 
这份焦急,周兵也看在眼里。病人交替问诊,他却连稍稍活动一下身板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因他深刻地懂得那份焦急、焦虑背后的苦楚。

在北京同仁医院南门边过了天桥,便来到医院本部东区门诊楼。从大厅右侧的螺旋式扶梯上二楼,向右,沿着一个通道向里直行,在指示牌停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VIP诊区6室便是今天周兵门诊所在的地方——特需门诊。
 
作为我国著名三甲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的鼻科学术带头人,周兵自1992年起师从韩德民教授,开始从事鼻内镜外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国外引进、国内推广和完善鼻内镜技术。迄今为止,已完成各种鼻内镜手术万余例,包括许多疑难重症患者或具有开创性的鼻科、鼻眼相关疾病外科及鼻-颅底疾病外科手术。素日里,忙碌的临床、科研、行政等工作占去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可一星期两次的门诊工作,他常年坚持,风雨无阻。

(配图 | 周兵接诊4岁的小患者)
 
“条纹衣”阿姨的先生,在周兵身前坐下的时候,时钟已走到了9时30分。届时,周兵已经接诊了5名病人,差不多15-20分钟一位病人的节奏,这位先生是第6个。
 
其实,早早在门诊室外等着的我,在候诊区,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穿着条纹上衣的阿姨。我和她的第一次照面是在门诊楼外面。那时,早早地来到这里排队的身影和不绝于耳的各种方音,裹挟着这个医院。她坐在门诊楼外面的台阶上,四周都是人。酷暑的早晨,天气一如往常闷热。两人风尘仆仆的样子,似乎一早就从外地赶来了,却也只一位坐了下来,她一直站在先生身后。
 
“你平时一定要注意休息,忌生冷辛辣的食物……”周兵做完鼻内镜检查转而向这位先生说道。
   
感官方面的疾病易导致患者心理、性格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表现为脾气比较暴躁,或者患得患失等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往往让身边的人觉得不可理喻。许是考虑到了鼻科这一疾病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周兵的声音向来不高,音色既柔和又中气十足,说起话来不急不缓,耐听得很。
 
一番交流结束后,周兵的一个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在病历单上奋笔疾书的同时,他在不停地回答着“条纹衣”阿姨的提问,十分耐心。问诊行将结束时,患者的病历单、CT片依旧在周兵手里,他不紧不慢地开始整理、装袋等一系列动作,直到还原一沓东西原本在他手里的面貌,交还给病人。
 
这是周兵的习惯。当天门诊,诊室里每一位护士、医生、医学生都是这样有礼貌地对待着患者。
 
深谙“换位思考”重要性的周兵,一直努力达成医患间的相互理解,创造和谐的就医环境。他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在诊断治疗方面的需求。在他看来,多回答几个问题不只是解疑释惑,有时候,还能免去患者很多“心病”。对每一位前来问诊的病人,周兵都以多叮嘱一遍的方式结束问诊,好确保病人听得清、听得明白。“条纹衣”阿姨的先生,在一旁听着,连连点头,“是,好的,周主任,我们知道了,真是谢谢您了,感谢啊。”
 
“我们从涿州过来的,早上最早那班高铁。看完了,我们还得赶回去。”这天门诊患者闫卫平说这话时,他爱人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示意他快点。“我早些年做过一次手术,跟周主任认识快有十年了,都成朋友了。” 闫卫平这话一点都不假。他第一时间走进门诊室时,和还没有结束手上工作的周主任,两人只需眼神的沟通便彼此会了意。
(配图 | 门诊,周兵为患者做鼻内窥镜检查)

“周主任,医术高明又和蔼可亲。会替病人着想,就属他做内窥镜下手轻……”今年4月份住院进行第二次手术的闫卫平,当天是他第二次门诊复查。“我们什么时候复查,周主任和他的团队记得比我们还清楚。这不,我们就是在李敏护士的短信通知下过来的。”
 
周兵的特需门诊,实行的是预约制,大都是来定期复查和转诊的病人,什么时间接待哪位病人都有严格的排序。周兵说10年前就开始了,坚持到现在。
 
从诊室出去,探身一瞧,狭小的候诊空间里站满了人。有在向护士询问事项的,有手里拿着一系列检查报告呆滞地看望某处的,却少有神情轻松的。然而,在诊室里,从窗户投进来的光在那天显得越发得透亮,让人心里洋溢着莫名的暖意。
 
胆量:压力背后感受到信任
 
201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承载了协和医院等11家知名医院知名医学专家的肺腑之言。娓娓道来的所有故事,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时时让人的心被揪着。《老丁的四次手术》就是其中的一则故事,作者正是周兵。
 
“老丁,一位来自山西的朴实农民,每次看病后,都不忘说声谢谢,也忘不了说一句‘周主任,我就指望你了。’开始我感受的是压力,但后来感受到的则是信任!这是一位普通农民,普通患者,对于医生所给予的最质朴和最真挚的礼物。”
 
压力转变成信任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胆量。1986年,周兵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工作。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鼻内镜手术综合治疗相关研究、儿童鼻内镜手术相关研究和额窦相关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首先发表鼻眼相关疾病具有代表性的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创造性地提出额隐窝鼻内镜下分型及手术操作原则,创新性设计提出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方式,并在国内外普及推广。
 
近些年,他又致力于经鼻内镜颅底解剖及手术研究,完成数百例内镜颅底手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配图 | 术前交流)
 
跟周兵手术,是在门诊后的一周周一,在北京同仁医院南院(亦庄院区)门诊楼三楼手术区。
 
上午9时41分,第一台手术开始了。这是一台眶尖肿瘤切除手术,四级手术。眶尖肿瘤原本是眼科病,过去是由眼科由眼眶周围切开进去取。但今天是由由周兵主刀,通过鼻腔进入眼眶摘取肿瘤。麻醉、固定、插管,一切准备就绪,周兵戴上手套上台了。紧盯屏幕,手握仪器,开始与眶尖肿瘤的“战斗”。
(配图 | 手术台上的周兵)
 
患者肿瘤位于眼眶尖部,位置深,同时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属疑难杂症、高风险疾病。开展通过鼻腔在鼻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摘除患者眶尖部肿瘤,这是眶尖肿瘤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
 
手术中,一次、两次、三次……探、碰、剪、剥离,周兵寻觅着埋藏在眼眶组织里蚕豆粒大小的肿瘤,然后果断地拿下。周兵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直立,腰微弯,略低头,手臂往前,只有手中的显微器械随着手指的运动在不停移动着。
 
没人说话,生命监护仪里传出“滴滴滴”的心跳声,显得越来越大。
(配图 | “滴滴滴”的心跳声)
 
“周主任的每台手术都会引来‘围观’。有的医生来的比主任还早,谁都不想错过学习的机会。”术后,手术室一位巡回护士指了指站在边角旮旯的十多位医生。每次周兵手术,都会形成带教效应。
 
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周兵轻轻地为麻醉状态中的病人把脸和鼻孔擦拭干净,“别吓着病人”。这句话后,周兵的脸上还挂着豆大的汗珠,而开展术后工作的医护人员更加小心了起来。
 
11时33分,手术顺利结束。37岁的李姓女患者被推出手术室。虽然将到饭点,但手术室里没人提一个“饭”字。
 
这台手术结束了,但周兵的工作还在继续。他拿出自己的卡片相机,在阅片灯旁对着患者的CT片有挑选地进行拍摄。“资料保存的工作很重要,然而这一点很多医生还没有这个意识。”
(配图 | 周兵用卡片机记录下患者的CT)
 
排班表显示,周兵今天共有4台手术。同台的助手们一边准备着下一台手术,一边预测下班时间:“又得做到晚上七八点了。”
 
“我珍惜每一次临床机会,每遇到一个病例都会精心去做。”后来得知,周兵每次手术前必要琢磨病人的CT或MRI,手术后都要回看录像,或写手术笔记,修改手术记录,常常到深夜,深究每一个细节,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手术质量。
 
 后记
在周兵身上,我找不出更好的言语来塑造形象,当我直面对他的印象时,唯有“智慧”与“胆量”二语。写稿深夜,南方人物周刊发了一条推送:《你最想和十多年前的自己说什么》,收获满满的回应。有人劝告自己少吃一点;有人怀念那时的无畏和果敢;有人叮嘱自己好好珍惜身边人。
 
让人感动的是,许多人依然怀抱着多年前的梦想鼓励自己,选择是对的,坚持下去!这也许是周兵选择成为医生至今想对自己说的话。在这场与医学事业的博弈中,他凭借智慧与胆量面露胜利者的笑容。

记者 | 王丽
摄影 | 傅杰
本文系《当代医生》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0 0

发表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发  表

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