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生如此多情

作者:王丽|2016-05-31 09:52

情系肿瘤,倾心付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副主任马飞,20多年前,就见识到了肿瘤的危害。他生活在苏北的一个小镇上,镇上的几个村民得了一种大人们常说的“绝病”,无药可治的可怕绝症。不幸的是,这种疾病的阴影也曾笼罩在他的家庭里,爷爷、奶奶、外公相继患此恶疾离世。

今天回忆起来,马飞知道那“绝病”就是癌,是恶性肿瘤。夺走爷爷、奶奶和外公生命的正是这个罪魁祸首。因而1994年的夏天,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学医。这一举动不仅完成了父辈的期望,也成就了学弟学妹们的梦想。

那一年的马飞,是盐城中学有史以来第一位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有了榜样的力量,北京协和医学院对苏北小城市的学子们来说不再似那星星般可望不可及。

本硕博八年连读的他,感叹那会儿的学习并不轻松。当年的协和不同于其他学校,需要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两年半的基本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心理学等等,那期间课时压得很紧,学业压力很大。“后来才发现,原来那两年半,反而是八年中最轻松的时期。”马飞笑着说道。

坚持的动力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自信。在医学院的培养与文化熏陶下,马飞自信能像协和医学前辈林巧稚、张孝骞那样,在行医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并且走得更远。确实,从见习医生到实习医生,从辛苦忙碌到沉淀收获,学医的八年他“痛并快乐”地坚持着。

最后一年的科学研究,马飞选择了肿瘤方向。2002年毕业后至今,他便一直在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工作,每天穿梭于医院的病房、门诊和实验室之间,忙得不可开交却乐此不疲。

马飞出诊的专家号限挂15个,而他半天门诊的最高纪录是43个号,每次加的号比挂的还多。遇到千里迢迢来寻医的病人,马飞抵抗不了那些求助的眼神,总是默默地允许再加上一个号,而代价就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他,每次门诊时顾不上喝水、吃饭,直至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有时甚至赶不上吃一口饭,又匆匆赶去病房,因为那里还有住院的病人在等着他。

一位患者在网上写道:“有一次,他给20多个未挂上号的患者都加了号,看的是相当认真,别的大夫都下班走了,他这里还有好多人,我们不忍心,说马大夫您先吃饭,吃过饭再给我们看病,他微微一笑说看病要紧,吃饭不急,他就这样一直饿着肚子给大家看病…”

作为全院最大的科室,肿瘤内科每个医生的工作量都不小。除了临床门诊、科研研究和分管病房外,马飞还受医院委托,带领着一个团队,开展全院的门诊化疗业务,几十平方米的输液室,平均一天下来要承担150多位病人的化疗。我国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人越来越多,这几乎是所有肿瘤科医生的感受。病床再不断增加,也满足不了治疗的需求。“门诊化疗是一种趋势,节约时间、空间、人力成本,比住院治疗能服务和方便更多病人。”

平日里一心扑到工作上的他,爱专研琢磨一些比较罕见的病例。一次,在门诊里遇到了一位患病的年轻大学生。仔细询问过病史后得知,她没有家族史,没有高危因素,生活方式也很健康,病情却很严重。马飞和同事们想尽办法为她做治疗,可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而这位学生身边有一群20多岁的癌症小患者,他们通过网络联系,相互帮助。这些年轻的患者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是很少见。

这启发着马飞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他着手总结这类不满25岁的患者的患病特点、临床治疗的经验,与国内外同行们分享讨论,并尝试着找出病因,以便更好的预防、更高效的治疗。

正是这份对医学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马飞的研究硕果累累,多次获得政府、行业学会的表彰。马飞同时倾心于医学教育,殷实的学识、丰富的经验、风趣的语言,马飞的课一直受到学生热爱,多次在高校教学比赛中获奖。

心系患者,传递自信

有光的地方不会缺少温暖。“马飞是位值得表扬的好大夫。小伙子人长得帅气,心地也善良无比,还非常有耐心。”一位乳腺癌病人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年近四十的马飞,中等个头,身材匀称,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让人倍感亲切。

“我患乳腺癌已到晚期,不能手术,病情在一天一天加重,我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找到了马飞主任,经他的精湛医术给我治疗,我的病情大大好转,病情稳定56年。”

“马飞主任,对每位病人都认真仔细,不厌其烦,为病人排忧解难,解除思想压力。”

“马医生果然名不虚传,特别善良,仔细认真,对病人的解答也非常有耐心,有问必答,给患者分析病理、药物的选择,患者感觉心里特别温暖。”

“看马飞大夫纯属机缘巧合,我是个幸运的人,虽然生活给了我一板砖,但也让我碰上了个好大夫。”

很多北京和外地的患者慕名找马飞看病,之后写下了各种评论,好评如潮,不绝于耳,这些都是他用真情为患者考虑换来的。

一天,门诊里来了一位单亲妈妈,她已疼痛得不能直立行走,拄着一根捡来的树枝,走进了门诊室。在马飞的再三询问下,这位母亲将实情“和盘托出”。作为一个低保户,本来家庭就比较困难,看不起病,再加上是单亲家庭,一旦自己来接受治疗便没人来照看快要高考的儿子。所以她一直隐瞒着病情,忍着疼痛。

这几天,实在坚持不住了,疼得难以入睡,因为担心无法活着陪儿子参加完高考,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慕名来求救于马飞。事实上,这位母亲已经是乳腺癌晚期了。此番过来,就为了多活几天,等到儿子考上大学。

生命如此无情却又多情,这看起来琐碎的牵挂,往往就是一个生命哪怕多活一天的意义。感受着这意义的伟大,马飞心生一种信念,一定要争取满足她的愿望。

按照马飞确定的化疗方案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也扔掉了拐杖。并且那些天还四处奔走,为这位母亲争取到社会的多方救助。后来,这位母亲带着自己考上大学的儿子来找马飞,说一定要把孩子带来让马飞看一眼。那一刻,马飞觉得他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嘉奖。

其实,谈及为什么选择重点关注乳腺癌领域,马飞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并趋向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中坚力量身患此病。与此同时,这类疾病让女性变得更加敏感,往往难以承受来自社会、家庭、情感方面的种种压力。“乳腺癌已经超出疾病本身,转而成为了社会问题。”马飞解释道。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治疗手段愈来愈先进,治疗思路、理念甚至可以为其他病种所借鉴,疾病治愈率也越来越高。但在马飞看来,“让接受完治疗的患者有信心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为此,早前马飞同徐兵河主任一起组织了乳腺癌病友会,目前成员已有4000多人。这是肿瘤医院第一个针对某类疾病而发起的病友会,寄希望通过群体的教育和群体的干预,来更好地服务更多的乳腺癌患病群体。病友会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信心的传递,也让整个病友会更加具有意义。很多康复病人,自发成为了志愿者,接力将爱心传下去。

“一顶病友捐献的假发、一个精心打造的妆容,都能给患者带来来自社会生活的自信和从容。”马飞说道。在人类尚未攻克癌症的今天,“帮助患者自信地活着”成为了马飞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如一的不懈追求。马飞从不后悔自己的事业抉择,因所有这些奉献里有从一颗心,传递到另一颗心的温度。

(本刊编辑:王丽)


0 0

发表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发  表

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