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医谈丨全程管理多方合作 共促患者喜乐安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二院肿瘤中心 蒋华 主任

作者:|2021-02-24 20:32

医管医谈  医院管理前沿之声

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方协同发力,改革初见成效。而“健康中国2030”的深化落地,也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给医院管理带来的新要求与新挑战,身为管理者有哪些应对和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联合医视屏,策划了《医管医谈》系列访谈,邀请一线医院管理者分享管理经验、传递前沿思想,让优秀的管理实践得以传播和推广,为提升全国医院的管理水平助力。



专家介绍



  • 蒋华

  •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二院 肿瘤中心主任

  •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神经内分泌学组组长       

  • 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 中国FSMP肿瘤营养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会委


1、病人全程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全程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区别于以往,现在之所以强调全程管理,是因为以前的治疗手段非常少。比如在化疗年代,我们只有化疗、放疗和手术三大手段,而且每一种效果都不是很好,病人生存也不长,所以以前谈不上全程管理。
自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产生后,病人存活越来越久,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此时则要更加强调全程管理。所谓的全程管理就是在病人刚刚发现病的时候,在医生做出决策时,一定要是进行第一步时,就需要预见到接下来的第三步或者第五步。不可以随便到任何一科治疗后病情发生进展后,再进行下一科会诊。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会给病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期,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科室之间的协作也会更好。
如果没有全程管理,无计划地治疗,如在外科开完刀后,再去思考是否需要进行放化疗或者等到想起来会诊的时候,对于病人来说可能为时已晚。全程管理给病人在最好的时机提供了最合适的治疗手段。主要的原因是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才更加强调全程管理。

2、癌症病人多学科诊疗的意义

多学科诊疗之所以在西方产生是因为在西方每一科的医生都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制约,比如只有肿瘤科的医生能做化疗,而外科医生则不能。每个医生术业有专攻,面对病人时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一起做下来,才能给病人做一个共同的决策。 
在中国,九十年代时除了少数顶级的医院已经开始进行多学科诊疗,广大的省级和地市级的医院还没有开展。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多学科诊疗从被提倡到逐渐普及,多学科诊疗在中国的地市级医院当中现在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此外由于医学发展越来越丰富,每科的医生都要吸收新的知识,没有足够精力去把涉猎所有的医学知识,每个人都自己专长的领域,所以也需要多学科一起讨论。多学科诊疗在中国的是一个方向性的方式,值得去推广。但是在中国不同水平的医院里面,多学科诊疗开展的也不一样,像国家级的医院或者一线城市顶级医院,多学科诊疗应用的非常好。但在中国的地市级医院里面,多学科诊疗由于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或者收治病人的指标,亦或是来自于医院各方面运行的压力,它的运行状况可能会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层级的医院也有所不同。

3、近年来靶向药物可及性的发展变化

在肿瘤治疗史上,化疗很长时间都是占据主角地位。老百姓都因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副作用而害怕。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左右靶向治疗登陆中国市场。靶向治疗是寻找一些在肿瘤细胞上有而在正常细胞没有的物质。针对这种物质开发出相应的药物,使得药物像狙击枪一样,只针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而对正常细胞的杀伤非常小。这种药物起的结果是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可以说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史上是引领了一个新时代。  在2005年前后,在当时靶向药是非常昂贵的。即使是所谓的印度盗版,一个月也要花到1万块钱左右。后来盗版药越来越便宜,所以这就是《我不是药神》电影产生的原因。很多的中国病人到印度或者别的地方买药。近两三年,正版靶向药已经非常便宜,一个月只需两三百元人民币。给病人带来的获益是非常的显着的。今天中国的病人,有敏感突变的病人生存期也越来越长。九十年代初,只有半年到八个月的生存,到2005年左右靶向药物在中国上市后,使得这部分病人生存期延长到三年左右。到如今,病人的生存期维持在七八年也是一种常态化,十几年的案例也并不少见。除了药物治疗的进步以外,药物降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同的药物进入医保并降价后,临床医生给病人做决策时将不再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从而造福更多病患。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CN-72607
有效期:2021-4-26
0 0

发表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发  表

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