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医谈 |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与医院举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部许中主任

作者:|2020-06-19 20:24

医管医谈  医院管理前沿之声

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方协同发力,改革初见成效;“健康中国2030”的深化落地,对于医院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式给医院管理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身为管理者有哪些应对和思考?医视屏特别策划《医管医谈》系列访谈,邀请一线医院管理者,分享管理经验、传递前沿思想,让优秀的管理模式得以传播和发展,为提升全国医院的管理水平助力。




专家介绍




  • 许中 主任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部主任

  • 互联网医院执行院长

  • 福建省医院协会门诊管理分会副主委

  • 医政管理分会常委

  • 数字福建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


【一致性评价——4+7工作的基础】

我国仿制药管理,经历过从混乱到规范的过程。

过去,市面上一切的药品都可以成为药品仿制的对象,它的最高血药浓度有可能是原研药的1/3,或者是3倍,这就对医生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挑战。同时仿制药和原研药有容错度的差异,有辅料和杂质含量的差异,有药物稳定性的差异,和生产工艺上的差异。其中任何一点的差异,最终都会造成疗效上的千差万别。
当下,国家对仿制药管理有了统一的标准,仿制药的最高血药浓度必须是原研药的80%~125%,才能视为合格,让这些药品成为我们4+7工作的门槛。 

【集采换药遇到的实际问题】

药品集中采购初期推进不顺利,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状况: 

首先,很多医院没有把指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层面。
人们在没有指标压力的情况下,换药效果自然会不好。而医院如果用搞一刀切的方式处理,将同品类的其他药品、同一个通用名的药品全部停掉,却会带来患者的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很多医生也出现换药的现象,避开4+7规则的限制。


【4+7换药中厦门附一的举措和成果】

第一,领导重视,

院长牵头,将4+7工作放到重要工作的位置。
第二,多部门协同,
医务部与药学部共同牵头,其他各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第三,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第四,加强对患者的说明教育。
向患者讲解药品中标过程、药物原理、药品疗效相似性,以及药品价格优势。
第五,确定仿制非中选的淘汰原则
任何一个通用名的药,只保留原研药和中标药两种,其他的药全部停掉。促进中标药品使用量上升。

同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有其他的优化举措。
第一,分解目标任务量。
将每一年的中标药品任务量,分解到各个科室,参考原则是同一个通用名的药品的用量,分解到每个月的任务量。只要本月达到任务量,则医院就可以将开原研药或者开中标国产药的权力下放给一线的医生,增加医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加强信息化改造。
在电子处方系统里,当医生输入原研药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有对应的中标的国产药,提示是否需要换药,医生只需点击回车,系统会自动根据原研药的用法和剂量,换算成国产药的用法剂量,方便医生换药。 
第三,强大的BI系统。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将4+7相关数据,在BI系统内做到实时呈现,数据精确到分钟,且分解到各个科室和个人,方便对临床医生进行管控。

【厦门附一4+7效果显著】

自2019年3月18号正式实施4+7至今,没有发现药品质量问题、短缺问题以及系统性的药品不良反应问题。将近85%的病人,成功地从原研药换到了中标国产药,并且没有出现疗效上的大幅波动。中标药品累计使用1200多万,相比原价累计节约4100多万。


0 0

发表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发  表

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