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2型炎症的神秘面纱
作者:|2021-11-12 19:33
随着免疫学领域的进展,作为贯穿多种疾病的2型炎症逐渐被清晰认知。特应性皮炎(AD)、2型炎症型哮喘、过敏性鼻炎、部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等疾病均由2型炎症驱动。那么,2型炎症概念是如何建立的;2型炎症与哪些细胞和细胞因子相关;与其相关的疾病又有哪些?接下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探索一下2型炎症的奥秘。
提到2型炎症,要从2型免疫开始说起。
1986年,Mosmann等人发现,根据鼠CD4+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它们可以分为2个主要的功能不同的亚组(即Th1和Th2)。而我们知道,Th1细胞能够产生IFN-γ和淋巴毒素(LT)a,Th2细胞则产生IL-4,IL-5和IL-13。2005-2007年,研究者发现了Th17细胞。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研究者又发现固有淋巴样细胞(ILC)的存在,并根据它们产生1型,2型或17型细胞因子的能力,分为3种主要谱系(ILC1,ILC2和ILC3)。
基于这些关键细胞的功能,和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以及可驱动的病理生理效应等,可将目前的固有和适应性成分共同参与的免疫应答分为三种,即1型免疫、2型免疫和3型免疫。
其中,2型免疫由GATA-3+ILC2s、TC2细胞和Th2细胞组成,产生IL-4、IL-5和IL-13,诱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产生IgE抗体,从而对抗蠕虫和毒液,起到保护作用。1型和3型免疫异常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免疫异常可引起过敏性疾病。

图1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分型
从ILC2的发现到今天的2型炎症概念
自Mosmann及其同事发现了Th2特异性细胞因子谱以来,一系列开创性的发现继续推进了2型免疫领域的发展。但无法完全合理地解释2型免疫是如何启动、相互协调,以应如何对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非微生物刺激,如从纳米大小的过敏原到数米长的蠕虫。
近年来,最显著的进展是发现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ILC2是组织驻留细胞,是2型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重要来源。随着ILC2的研究逐渐深入,使最初以DC-Th2为中心的观点细化为ILC2-DC-Th2细胞轴驱动的2型免疫。而2型免疫的失衡则导致2型炎症。而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从高Th2驱动改为2型炎症驱动。

图2 ILC与Th2相互作用
因此,今天2型炎症概念得以建立,它以2型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和IL-31上调为特征,通常由于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慢性失衡而产生,环境诱因、遗传因素和屏障破坏持续激活适应性免疫细胞(Th2)产生IL-4、IL-5、IL-13和IL-31。这些因素能够激活上皮细胞产生IL-33、IL-25和TSLP ,这些上皮源性警报素/预警素刺激包括Th2细胞在内的适应性免疫和包括ILC2在内的固有免疫系统产生IL-4、IL-5、IL-13和IL-31。它们驱动B细胞的类别转换与IgE产生;驱动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和迁移;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图3 2型炎症中的重要环节
1、 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并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过敏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IL-4和IL-13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 (IgE)。过敏原特异性IgE与FcɛRI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细胞因子、脂质炎性介质(如白三烯))。
2、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在 IL-5 的驱动下分化成熟并从骨髓向组织运输,IL-13诱导分泌 eotaxin-3,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 IL-4 和 IL-13 诱导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 的表达,使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组织中存活。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作用于气道的多种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最终导致气道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粘液过多、粘液分泌增多和基膜周围胶原沉积。
3、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活化:由过敏原引起的细胞表面上的高亲和受体(FcRI)和IgE交联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除此之外,IL13还能够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如导致哮喘患者的杯状细胞增生和粘液产生等。IL-4和IL-13 是2型炎症的关键和核心驱动因素,驱动了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部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结节性痒疹(PN)等疾病也与2型炎症相关。
总结
2型炎症驱动了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从机制上看,IL4、IL13等是该型炎症反应的关键驱动因素,参与B细胞的类别转换与IgE产生;驱动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和迁移;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如 2 型细胞因子(IL-4、IL-5 和 IL-13)、组胺、白三烯和前列腺素 D2等。2型炎症概念的建立和研究,推进了2型炎症靶向治疗的发展。近期的研究表明靶向这些关键的2型细胞因子在多种疾病治疗中显示出了疗效。这些进展为特定的2型炎症通路驱动疾病的新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方向。
Type 2 inflammation drive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pecific diseases. The cytokines IL-4 and IL-13 are the key and central "drivers", which induce B-cell switching and IgE production, leading to the sensitisation of mast cells and basophils and consequent release of mediators such as type 2 cytokines (IL-4, IL-5 and IL-13), histamine, leukotrienes and prostaglandin D2. Targeting these key proximal type 2 cytokines has shown efficacy in recent studies. These developments provide directions for new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s for specific type 2 inflammatory diseases.
参考文献
审批编号:MAT-CN-2128766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发表评论0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