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8 14:43

时间:924730-1235 

科室: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

角色:实习医生

在没体验门诊医生之前,我从没真正认识到健康的意义,也很少感恩自己的幸福。看着那些来就诊的脸上紧锁的眉头,内心一下子被触动了。他们有着各自的困恼,或自身、或家庭成员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迫切的心,渴望着健康,然而上帝给他们开了个沉重的玩笑,要让他们经历过如此风雨才能见到那明媚的彩虹。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门诊虽有忙乱,却总能井井有条;医患或苦累或辛酸,却总能积极向上。门诊体验的背后,我接触到了很多病人,也见识了一位医生的多面风采,不仅如此,我还深深地感觉到了门诊背后那强大而无形的科室力量。

门诊除了刘主任外,还有一个实习医生和他的一个学生。学生他主要负责在上一个病人问诊快结束的时候,打开门迎接下一位病人。刚进门的患者会被安排在一旁的病床边上坐下休息后,他接过病历本和检验单,简单核对、翻阅一番,再摊开放在主任的桌上等待问诊。

“大夫,我生孩子之前120斤,现在孩子18个月大了,我只有72斤,还在不断地掉体重。这两天吧,我左臀部又疼得厉害,坐都不能坐,您帮我看看”,一位女患者递上病历本后说道。这是今天的第一位病人,消瘦的身形让人心生怜悯。当患者明确说出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疼痛的时候,刘主任都会让他在病床上躺下来进行仔细地查体。学生听得这一“指令”后,会将病床稍稍整理一下,顺势请病人脱鞋后躺下。待从头至脚、边查边问“这样疼么”、“睡眠质量怎么样”、“平时焦虑吗”的查体结束后,他也会扶一把作势起身的患者。这一切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是这个一天吃三片,早晚各一次是吗?”,“早上两片,下午一片是吗?对吧,这个一天吃三片?饭后吃是吧?”,这些话犹如车轱辘一样,反覆不停地转着。先前问过诊的患者,半小时之余又回到门诊。这时候,那位一直站在主任身后为药单盖章的实习医生“挺身而出”,来到推门而进的患者面前,一边低语示意她小声说话,避免打扰真正问诊的患者;一边接过刚开的药单,仔细看了看,并用笔在上面仔细注明用量及其他注意事项。遇到这种情况,站在一旁的我都替医生着急,明明清清楚楚地回答过一遍了,怎么还是没弄明白呢?当天37位门诊患者中,有好几位这样的患者,反复确定医生说过的话,生怕弄错。然而,这些都被我们出色的实习医生“解围”了,不急不躁,不娇柔不做作,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答疑解惑,用专业的方式使患者信服。

“大夫,这是我上次检查拍的片子,这些是我之前的检查报告单,我是从外地来的,请个假不容易,大夫,你可得仔细帮我瞧瞧”,放下行李包,拎着片子,在医生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的张姓患者说道。主任看了之后说道:“虽然存在问题,不过没关系,这个可以治得很好,关键是要听话”。听到这里,诊室里的人都笑了,“听话”,主任对着一个四十好几的人这样说,这倒也不失可爱。

整个会诊过程中,多数患者是有事说事,指出患处要求给予治疗,也遇到一些“有备而来”的患者。一个92年生的小女孩,患了红白狼疮,来问诊的时候带了一张手写清单,清单上详细地列着各种需要咨询的问题。还有一个约莫三十一二岁的女子,带着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拿着病历本和检验单的传真敲开了门诊室的门。小小的笔记本上记着很多与用药有关的信息,一条一条地咨询起来:“老太太最近眼球干得厉害,这是不是用药的副作用啊?还有这两天老太太脚特别怕风,两脚连木地板都沾不得。”在和这类患者沟通时,我们的门诊医生和患者或其家属似乎成了朋友。他们一问一答,有来有往,轻松地交流着,关于病情、关于家庭及生活种种。患者记录下自身的情况,并及时跟医生沟通,而医生也很乐于用这种方式帮助患者,对症下药。

铁打的医生,流水的患者,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疾病的患者,风湿免疫科门诊医生和他的助手使劲浑身解数,给病人最真挚、最细微的关怀。这些拥有或即将拥有精湛医术的医生,没有对事业的一份热爱,没有对病人的一颗仁心,真是无法做到这一点。这着实让我这个“实习医生”大开眼界,颇受震撼,由衷敬佩。

0 0

发表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发  表

热议话题